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机动车辆。特种设备有的在高温高压下工作,有的盛装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有的在高空、高速下运行,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及重大财产损失。特种设备已广泛使用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装置和生活设施。能否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事关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为它牵涉到人民群众和社会生产等多方面的安全利益,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是近年来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领域中的一个重点。在各级质监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展是扎实和明显的。然而,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受管理模式、人才和设备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种设备管理工作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使用环节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为了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和谐嵊泗、平安嵊泗的重大决策,切实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做好,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发生,我局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特别是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进行了调研,本文就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对策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1、特种设备种类、数量
通过近几年普查、整理,已基本摸清我县特种设备的底数,经舟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数据库统计,我县特种设备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2、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近几年来,在市质监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检验机构和安装维修单位、使用单位的配合下,我县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贯彻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运行安全总体平稳,四年来,未发生过死亡1人以上特种设备安全事故,连续多年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但是,我们在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目前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安全事故隐患经常呈现,尤其是使用环节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诸如,少数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未按规定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对行政执法工作配合不够;无证使用、超检验周期使用特种设备;部分特种设备安装后未经检验检测机构安全检验合格即投入使用;部分企业非法移装使用旧特种设备现象偶有发生,安全监管难度加大;部分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上班脱岗、无证上岗、上岗证超期仍在使用,违规操作特种设备。上述种种,必然成为导致或诱发事故的隐患,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法人代表或业主对安全生产不重视。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其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够”:抓安全精力不够;抓安全管理的力度不够;抓安全制度落实到位不够。
二是安全管理滞后。其表现为“三个不适应”:管理队伍不适应;管理方法不适应;管理机制不适应。在机构改革职能划转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由劳动部门时大安全下的协同作战变为质监部门单兵作战,并且质监部门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队伍人手紧缺。目前的特种设备监察体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增加了工作难度。特种设备涉及各行业、各部门,仅仅依靠质监部门单一的安全监察,没有形成全社会的齐抓共管,是难以取得较好的监管效果的。在新形势下,特别在企业经济成分、经营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后,以往采用的一些管理方法、措施难以奏效。
三是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其表现为“三个不到位”: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不到位;安全整改措施不到位;安全维修改造资金不到位。有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思想麻痹大意,违反操作规程和制度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安全管理经费不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管理松懈,致使特种设备老化,甚至带病运行。
四是执法力度不大。其表现为“三重三轻”:重处罚,轻教育;重收入,轻现场监督;重硬件建设,轻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上面所述种种问题,始终威胁着特种设备安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防患于未然,保证特种设备安全形势的进一步稳定,促进质监事业的大发展。
1、强化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制,狠抓安全目标管理
坚持目标管理是在安全管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关键所在。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能促进特种设备安全。因此,要加强与安监部门沟通、协调,把特种设备安全纳入全县大安全的范畴,在县政府对各乡镇、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增加特种设备安全内容。把安全责任状的执行、考核、落实列入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是各乡镇、部门认真签订安全责任状,并层层分解到各单位,最终落实到人,真正做到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形成至上而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网络。
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意见》的精神,不断完善安全责任制的考核办法,使考核办法切合当前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将安全责任制与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将特种设备安全目标管理与单位领导、分管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与单位评选先进、争创文明单位等奖励直接挂钩,使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2、全面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
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是搞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特种设备安全运行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措施,也是国家局提出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重点工作之一。我局结合嵊泗特种设备工作实际情况,继续探讨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的新途径新方法,争取在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广造声势,形成企业抓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舆论氛围。对企业法人进行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其明白应尽的义务及相关责任;加强对企业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正确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能力;结合区域监管和注册登记工作,继续开展企业安全承诺活动,做到全面覆盖。
二是增强企业的主体责任。让企业站在安全生产的前沿,从源头上打牢安全生产的基础,让企业严格履行安全主体责任,担当首要任务,激发和调动企业做好安全工作的潜在力量,切实把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企业服务,经常性、不定期地与企业沟通,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示范引导作用。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监察,依法施检,依法规范和约束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对于违反有关规定,拒不落实安全责任的,该处罚的要处罚,该停的设备要坚决责令停止使用;对于不重视特种设备安全发生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3、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安全行为
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建设是做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前提。一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由于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投入不够,安全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往往是在出了大问题之后再去找原因、订制度,“亡羊补牢”虽然为时不晚,可是它又怎能与“事先预防,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相提并论呢?为此,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浙江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严格执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安全行为。
一是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根据有关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加强特种设备日常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以落实安全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制定特种设备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予以演练。
二是严格执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规定,严禁作业人员上班脱岗、无证上岗、上岗证超期使用。特种设备危险性大,管理、操作技术要求高,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对特种设备安全起着直接保障作用,因此,应遵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及其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行为。
三是严格实行特种设备使用注册登记制度。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须向设区市质监部门办理使用注册登记手续,否则不得使用。使用登记证和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杜绝特种设备无证使用。
四是严格依法实施特种设备强制技术检验制度。在用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必要手段和技术保证。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定期检验的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相关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按时实施定期技术检验。未经定期检验或超期未检或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五是加强特种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工作。做好特种设备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工作,是使用单位的义务,也是保证特种设备安全使用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特种设备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出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按规定要求进行定期校验、检修,并作出记录。
六是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建立安全技术档案,是加强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证明特种设备本身的质量文件资料,即制造单位、安装单位提供的设计、制造、安装文件,应有设计文件资料、制造质量证明书、监督检验证明、特种设备使用说明书、安装质量证明资料等;二是使用过程的记录文件,应有定期检验、改造、维修证明,自行检查记录,设备日常运行状况记录,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等。
4、加强现场监督管理,在重点部位、薄弱环节上狠下功夫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抓好预防预控,强化重点部位、薄弱环节的的监督管理。通过强化现场监督检查,督促使用单位做到“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实现监督与服务的统一,从管理和技术层面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有理有据,促进责任落实。
一是通过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加大打击无证生产(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特种设备的力度,无证生产查处率100%。对于执法中发现和经举报查实的无证生产特种设备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严厉查处,维护特种设备生产的良好法治秩序。
二是通过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加大使用环节的监管,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机械的使用登记率100%。对于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特种设备,应当全部依法予以登记;对于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特种设备,应当根据情况依法立即做出整改、停用或报废的决定。
三是通过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加强制造、安装环节监督检验工作,特种设备制造、安装监督检验率100%。对纳入监督检验范围的特种设备逐台进行监督检验,合格的准予投入使用,不合格的或未经监督检验的不得投入使用。
四是通过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加强定期检验工作,重点监控设备定期检验率100%。对列入重点监控的设备必须全部按期进行定期检验;因特殊情况未能按期检验的,企业必须制定有效的监控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检验延期的手续,未办理延期手续的必须立即停止使用。
五是通过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加强作业人员上岗率的监管,重点监控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对列入重点监控设备的相关作业人员必须全部具有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的必备素质,经过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依法严厉查处无证上岗的行为。
六是通过强化现场监督检查,加强重大隐患整改的监督,重大隐患整改督查率100%。事故隐患整治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特种设备要登记造册,按照规定的期限对重大隐患整改情况逐台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措施;对暂时难以整改到位的重大隐患,必须提出整改期限,督促企业制定整改方案,实施有效监控措施,并将相关情况报告当地政府。
5、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以此提高整体素质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在各项安全管理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要做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需建设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乡镇协管员、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三支队伍。
一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的改革向纵深发展,质监部门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也应与时俱进,迫切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应从提高政治素质入手,教育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岗敬业、文明执法、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质监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行风廉政建设,整顿作风纪律,克服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实现工作作风的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的培训工作。在抓好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不断开展现代科学知识、现代行政管理知识的培训,拓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的知识面,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的根本性转变。
二是加强乡镇协管员队伍建设。乡镇协管员对当地情况比较清楚,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质监部门的耳目和触角,在嵊泗交通不便,特别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乡镇协管员的作用尤为突出。要加强对协管员进行有关特种设备安全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使其能独立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配合、协助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内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队伍建设。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直接接触特种设备及其操作人员,这支队伍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特种设备安全。目前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队伍总体素质较低,年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管理水平差,加之对安全培训不认真或未经培训上岗,不熟悉工艺流程,不懂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难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质监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培训,为其讲解特种设备基础知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事故调查与处理等知识,增强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提高特种设备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打造一支较高素质的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队伍。
特种设备安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它关系到政府以及质监部门在公众面前的形象,社会影响广,责任重大。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关注、配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把特种设备安全的具体措施落实到最基层,确保特种设备安全。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文章链接:https://www.scworui.com/42816.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建筑标准规范、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