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线路的安全管理
一、电气线路的火灾原因
电气线路发生火灾,主要是线路的短路、过负荷运行以及导线接触电阻过大等原因,产生电火花和电弧或引起导线过热所造成。
1.短路
短路是指电气线路中,由于裸导线或绝缘破损后,相线与相线、相线与零线或大地在电阻很小或没有通过负载的情况下相碰,产生电流突然大量增加的现象。
电气线路发生短路时,短路电流突然增大,在极短的时间内的发热量也很大,不仅能使绝缘燃烧,而且能使金屑熔化,引起附近的易燃、可燃物质燃烧,造成火灾。电气线路发生短路的主要原因有:
使用绝缘导线、电缆时,没有按具体环境选用,使导线的绝缘受高温、潮湿或腐蚀等作用的影响而失去绝缘能力;线路年久失修、绝缘层陈旧老化或受损,使线芯裸露;电源过电压,使导线绝缘被击穿;用金属线捆扎绝缘导线或把绝缘导线挂在钉子上,日久磨损和生锈腐蚀,使绝缘受到破坏;裸导线安装太低,搬运金属物件时不慎碰在电线上,金属物件搭落或小动物跨接在电裸导线上;架空线路电线间距太小,挡距过大,电线松弛,有可能发生两线相碰;架空电线与建筑物;树木距离太小,使电线与建筑物或树木相碰;电线机械强度不够,使电线断落接触大地,或断落在另一根电线上;安装、修理人员接错线路,或带电作业时造成人为碰线短路;不按规程要求私接乱拉,管理不善,维护不当造成短路。
2.过负荷
电气线路中允许连续通过而不致于使电线过热的电流量,称为电线的安全载流量或安全电流。如电流中流过的电流量超过了安全电流值,就叫电线过负荷。
一般电线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为历℃。当线路过负荷时,电线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值,会使电线的绝缘层加速老化,甚至变质损坏引起短路着火事故。
造成电气线路发生过负荷的主要原因有:
设计或选择导线截面不当,实际负载超过了导线的安全载流量;在线路中接人过多或功率过大的电气设备,超过了电气线路的负载能力。
3.接触电阻过大
在电气线路与母线或电源线的连接处,电源线与电气设备连接的地方,由于连接不牢或者其他原因,使接头接触不良,造成局部电阻过大,称为接触电阻过大。接触电阻过大时,会产生极大的热量,可以使金属变色甚至熔化,并能引起绝缘材料、可燃物质及积落的可燃灰尘燃烧。
电气线路发生接触电阻过大的主要原因有:
安装质量差,造成导线与导线,导线与电气设备衔接点连接不牢;连接点由于热作用或长期震动使接头松动;在导线连接处有杂质,如氧化层、泥土等;铜铝混接时,由于铜铝处理不当,在电腐蚀作用下接触电阻会很快增大。
4.电气线路产生的电火花和电弧
电火花是电极间放电的结果。电弧是由大量密集电火花所构成的。电弧的温度可达3000℃以上,电火花和电弧容易引起可燃物燃烧或爆炸性可燃气体、可燃粉尘的爆炸。电气线路产生电火花和电弧的原因主要是:
导线绝缘损坏或导线断裂,形成短路或接地时,在短路点或接地处将有强烈电弧产生;大负荷导线连接处松动,在松动处会产生电火花和电弧;架空的裸导线,混线相碰或在风雨中短路时,各种开关在接通或切断电路时、熔断器的熔丝在熔断时,以及在带电情况下检修或操作电气设备时,都将会有电弧或电火花产生。
二、电气线路的防火措施
(一)架空线路的防火措施
1.合理选择导线
在选择架空线路的导线时,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裸铜、铝绞线等,严禁使用单股铝线、解股线和铁丝。选择导线截面时,要考虑导线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防止在天气变化或外力的作用,使导线断线事故发生。导线允许载流量必须大干线路工作量,防止发生导线过载发热,烧毁导线。线路的电压损失不宜太大。线路越长,导线越细,负荷电流越大,电压损失越大。所以在选择线路上,要充分考虑到电压损失不得影响用电负荷工作的正常运行。
2.注意安全距离
为确保架空线路的安全运行,防止与车辆、树木、建筑物等相碰引起短路,必须使架空线与各种设施之间,保持一定的水平和垂直距离。
3.安装防雷设备
为了保证架空线路的安全运行,必须安装防雷设备保护。
4.加强巡迥检查
架空线路要经常巡视,线路发生故障时应立即进行检查,对威胁人身设备安全的,应立即组织抢修。
(二)室内、外布线的防火措施
1.合理设计
在室内、外布线时,要正确选择线路路径,尽量走近路、走直路,避免曲折迂回,减少交叉跨越。同时,在选择线路导线时,应根据具体环境特点,正确选用导线的类型,通常应考虑到防湿、防潮、防热、防腐等因素,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2.严格施工
在安装室内、外线路时,固定件的埋设,导线的连接和敷设,都要按规定严格施工,才能保证质量,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导线穿墙,必须经过穿墙套管,否则,极易发生磨损,而造成漏电、短路造成火灾。
3、布线要符合要求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电气设备所处的环境不同,要求使用的导线、电缆类型也不同,安装敷设方法也要与其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导线在各种环境下的安全运行,防止火灾的发生。
为了保证室内、外线路的安全运行,在布线时,应注意线间,导线固定点间以及线路与管道、地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短路造成火灾。
4.导线连接要牢固
导线相互连接或导线与电气设备的连接处,是造成接触电阻过大,产生局部过热起火的主要部位。因此,导线连接要牢固,防止发生接触面的松动、氧化等等。在接头处包缠的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要与原导线相同。
5.定期检查
为了保证室内、外线路的正常工作,要经常进行检查。在检查线路的工作中,要根据线路是否能够承受现有的总用电量,要正确合理安排电气设备的使用时间。检查线路的接头是否有松动打火现象,对导线陈旧老化等要重新加固或更换。同时,对于临时接拉的线路,要及时拆除,以免发生火灾事故。
(三)电缆布线的防火措施
1.规范施工
在敷设电缆时,施工人员必须保证施工质量,规范施工。在施工时要防止牵引力过大、弯曲过度、填土不实、埋设深度不够等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电缆的中间接头和终端头统称为电缆头。电缆头是影响电缆绝缘性能的关键部位,最容易成为引火源。因此,电缆头在投入运行前要做耐压和绝缘电阻的测量,确保施工质量,保证接头的连接良好。
2.封堵电缆孔洞
必须把电缆穿越楼板、墙壁、电缆沟、道及电缆竖井的孔洞,用非燃烧材料严密封堵,进行隔绝,防止电缆火灾蔓延扩大;
在电缆沟、道的分叉处和电缆通往建筑物的出人口,应设防火隔墙或防火门。防火隔墙上电缆穿越的孔隙,也应用非燃烧材料封填;
电缆穿越楼板、墙壁等地方,若用金属穿管,应将金属管口空隙用石棉或石棉泥填塞严密。
3.采用电缆防火材料
常见的电缆防火材料有防火涂料。难燃槽盒、耐火隔板、防火堵料、防火网等。通过防火材料的使用,阻止热量传递,防止火焰直接损坏,缩小火势范围,阻止火灾蔓延,具有较好的作用。
4.加强检测与维护
要经常对电缆进行检测和维护工作,加强线路巡视,耐压及负荷测量,发现故障、升温应及时消除,以保证电缆的安全运行,防止在运行中发生事故。
(四)临时用电线路的防火要求
临时用电线路主要是用于突击性工程及使用时间短暂的用电。临时用电由于线路敷设简陋、安装不当、管道不严,导线截面选择过小,致使导线过热或乱拉乱接导线,造成导线碰线或接触不良打火而造成火灾。
临时用电线路要加强防火措施:
临时用电线路应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方可安装敷设。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安全防范,使用完毕后及时拆除。根据具体环境特点,正确选择导线类型和导线截面,合理配线。临时架空用电线路不得妨碍人员通行或威胁人身安全,不得将导线悬挂在树木之上,以免造成导线磨损漏电,危及人身安全。临时用电线路的电源要有良好的安全保护装置。在用电停止时,应切断临时线路的电源。室外临时线遇有大风暴雨的情形时,应暂时切断电源,停止工作。
(五)接地与接零
接地与接零是防止电气线路遭受雷击过电压或电气设备外壳意外带电而造成触电危险的重要安全技术措施。
接地就是把电气设备的某一部分通过接地装置同大地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当电气设备某一相碰壳或绝缘击穿使设备外壳带电时,接地电流将同时沿保护接地装置构成回路。
由于人体电阻大,而保护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较小,所以较大的故障电流同通过接地流人大地,只有微量的电流经过人体,从而保障了人身安全。如果没有接地装置,故障电流则全部从人体流人大地,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接零是把电气设备在正常时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零线连接起来。当设备某一相绝缘损坏接地或碰壳时,即与零线构成相——零闭合回路,则此时短路电流是很大的,从而立即引起保护装置动作,使故障设备脱离电源。采取保护接零,除在工作接地外,还必须每隔——定的距离将零线再次接地,再次接地是保护接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安全措施。其作用是当电力系统发生接地短路或设备碰壳时,可以降低零线对地电压。当零线发生断裂时,可以使故障程度减轻。
(六)短路保护
电气线路发生短路时,其短路电流的热效应、磁效应、力效应和电压降等对导体、电气设备、电能用户以及整个电力系统都将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应对电气线路进行短路保护,防止发生事故。在短路保护措施中主要采用熔断器保护和自动空气开关保护。
熔断器是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等短路或过负荷的一种保护装置。一般安装在被保护网络或设备的电源端,当发生过电流故障时,熔体熔化,使网络与设备隔离。要使供电线路按照预期的电流和预定的时间切断,必须选择适当额定电流的熔体,严禁用钢丝替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的短路和过负荷进行保护。
自动空气开关作为正常情况下的通、断电路和故障后重新接通电路用,具有过电流保护、过负荷保护和欠压保护功能。为了保证配电线路和用电设备在过负荷或短路时,自动空气开关能够可靠动作,保护导线电缆和设备不致因过热而烧坏或引起火灾。因此,要正确选择合适的开关类型,使其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电气线路的安全管理》
文章链接:https://www.scworui.com/40357.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建筑标准规范、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