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设施项目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基础设施项目的施工大都具备以下五个特点:一是露天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环境恶劣;二是作业面情况复杂、交叉作业多;三是工程量大,机械设备、人员投入多;四是作业线长,范围广,作业点面多;五是作业的危险因素多、随工程形象进度变化大。这些特点都给项目施工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添加了难度。如何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控制安全生产过程,是企业全生产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已逐步成为人们权益追求的价值趋向。国家也在逐步加强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立法, 并加大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国内的安全生产指标要求已逐渐向中等发达国家接轨。如何建立起先进、合理、高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降低伤亡事故率,满足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安全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加强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量化管理
过去,安全管理一贯被视为是“不出成绩的工作”,原因是:安全管理不能像施工生产那样,通过有形的工程实体为企业创造出效益,其工作的结果也不能通过定量的途径评价出其产生实有的效益。这是企业领导不重视安全的原因之一。
量化管理是指:将安全管理划分成具体的目标和指标后,再将目标、指标量化分解到日常工作中去。安全管理工作量化有以下几条好处:一是,可以让管理者具有工作的成就感,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有利于吸引和选拔安全管理人才,充实安全管理力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对目标和工作的量化,可以使安全管理者的工作思路清晰,工作有条理。即使思路不清晰,安全管理方向也是明确的,不至于出现管理无序,混乱的局面;三是,量化的工作结果直接以数据形式显现,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明了,管理者可以及时采取措施,纠偏和改进;四是,量化管理为加强资金管理、绩效考核、实施奖罚、责任追究等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可量化衡量的平台,有助于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开展。
可以量化的安全工作内容可以包括安全管理全过中的工作内容,如:安全策划、目标制定、责任分解、活动开展、安全检查、目标或绩效考核、安全总结等。
二、注重专项安全资金管理
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是企业永远不变的主题。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正在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被强调。 注重安全专项资金管理就是要强调安全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专项资金的效益,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安全管理效果,满足安全生产条件。为此,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资金管理制度,编制安全资金使用管理程序,细化安全资金使用职责。跟踪控制安全资金投入过程,统计安全资金使用信息,比较、评价安全资金使用效果。总结改进安全资金投入使用方式,循环控制,不断地探索安全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安全管理的“降本增效”。
可以设想,当建筑市场发展成为“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主要竞争力时。若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管理基础薄弱,资金使用效率依然低的情况下。将不得不以增加“额外”的安全投入,来满足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加生产成本,减少生产效益和利润,给企业发展增加负担。加强安全资金这一薄弱环节的管理,可以为未来的建筑市场竞争,提前做好管理基础准备工作,能防患于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奖罚并重
奖励和处罚是保障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通过安全管理工作量化,使各项工作均有目的指标,完全可以对安全工作进行定量对比、考核和评价。实施奖优罚劣制度,能充分发挥奖罚制度的激励和督促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改进。奖励和处罚措施运用得当,有利于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感,提高安全意识,增加管理效果。若奖励和处罚措处理不当,就会使安全奖罚制度形同虚设,起不保障安全生产的管理效果。只罚不奖,不能使激励机制得到充分发挥;只奖不罚,不能使督促机制得到充分发挥。奖励和处罚,相互平衡,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四、注重责任追究
受生产力水平低、安全素质低、法律法规缺陷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国内对侵犯人权的法律意识很低。广大劳务作业人员不知道、也无力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这使得大多数老板“要自己的钱,不要别人的命”现象横行,相应地伤亡事故也就频频发生,得不到遏制。伤亡事故责任既关系着企业(单位)、政府主要领导人(负责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企业、政府的信誉以及社会的稳定。为尽量减小责任,最大限度地维护声誉、信誉,就形成了对伤亡事故漏报、少报、隐瞒不报的“潜规则”。
若不加大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力度,“潜规则”就会继续存在,“重视生产、轻视安全”的思想意识毒瘤也会不断地滋生并蔓延,不能得到根除。这不利于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安全管理的加强,以及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若逐步加大对事故责任的追究力度,迫使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提高,既有利于安全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使伤亡事故的发生率逐步降低、甚至杜绝。也可以降低并消除伤亡事故的责任风险,使“潜规则”的存在的条件消失,影响降低,安全管理环境得到改善。
责任追究是引导企业广大职工重视安全,增强安全意识,认真落实安全责任的反面督促措施。也是安全工作量化管理的前提和必然结果。
五、注重氛围营造
“重视安全”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要首先解决的实质性问题。加强安全管理,应先营造出重视安全的管理氛围,从源头上解决安全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可以说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是是安全管理人员有效开展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根本途径。企业应营造出“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真正形成一种强大的群众舆论监督氛围,以增强凝聚力,吸引广大职工注重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吸引人才、充实安全管理队伍。从多年的安全工作实践来看,若领导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或作风漂浮的单位,就没有重视安全的氛围,事故发生的频率总要高些。据有关部门统计:安全氛围与事故率成反比。故,要营造良好的重视安全的氛围,为吸引人才创造环境条件,增添新生管理力量,从而提高管理水平,达到减少和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逐步降低伤亡事故率之目的。
六、注重人员配备
以往安全不受重视,这在人员配备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不充足,没有专职化,组织机构不健全。主要表现是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数量不足,管安全的同时肩负着其它与安全管理无关的事务,安全管理人员在工地上常常扮演着“杂工”的角色。人员缺少、岗位非专职化,直接导致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安全管理只是在走过场。其二是,安全管理人员个人安全技术素质不高。施工现场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工人出身,文化水平底;管生产的人员不称职,被降级使用管安全;非工程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等。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在技术方面缺乏权威性,在安全生产管理上总是充当“配角”,无“话语权”,被认为是“弱视群体”。其三是,安全管理缺乏新生力量。安全管理人员受到“弱视”,造成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安全,管理人员结构断层,新生力量不足。
人员配置方面重要的一点是要选择技术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进安全管理队伍。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应高于普通工程技术人员。
七、注重机制建立
受思想意识、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经营效益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监督生产安全的管理职能未能与生产职能彻底分离。项目安全管理部门还兼负着部分辅助性生产的职能(落实安全措施和整改)。整改执行等辅助性生产职能与监督、检查职能的并存,严重弱化了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整改立场。特别是在面对落实安全措施对进度产生影响时,安全管理部门监督、整改立场往往是不坚定的,最终会放弃“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让步生产,对存在的隐患或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导致了监督检查执行力不足普遍存在,整改措施落实效果大打折扣现象的必然产生成。
建立完善独立的安全监察职能机制,就要对旧有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机制进行根本性的革新。安全监察职能独立化,不是要逃避安全管理监督检查的生产服务性质,而是要进一步强调“安全为生产保驾护航”这一服务宗旨。独立的安全监察职能应坚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工作原则,坚决在优化生产组织,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等方面下功夫。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成本之间的矛盾,不存侥幸心理,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抢进度,促生产。
八、注重衔接程序
安全管理职责是安全管理机制的载体,安全管理职责之间的衔接程序就好比是职责有效运行的“链条”和“机关”,缺少“链条”或“机关”职责就无法完成顺利地传递,就会断链,就不能被完全履行。职责不能被履行,机制就无法顺利地循环运作,管理职能就不能被完全发挥。衔接程序是项目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过程,也是各部门安全管理职责的传递、转移过程。没有或缺乏衔接程序,安全管理职责就无法完成有效的传递和转移,从而造成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盲区,使安全管理机制产生缺陷,降低管理控制能力。
譬如:项目三级安全教育制度的贯彻执行,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商务合约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相互传递、相互转移。职能的传递和转移需要各部门之间有开展工作的衔接程序。若这种安全管理职责的传递程序没有或缺乏,进场人员信息就不能及时、全面地被传递或者丢失,安全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就不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对进场人员实施三级安全教育。项目三级教育就会产生空白和管理上的盲区,全员教育培训的目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并充分发挥教育培训预防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功能。
九、注重意识培养
要贯彻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宗旨,就应以培养安全意识在先。安全管理意识培养应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制度的有效落实。安全宣传教育走形式、走过场,甚至是没有形式,更无过场。安全教育只是一纸空文,不但起不到“重视安全”宣传教育的目的,反而更加重了不重视安全的氛围滋生和不断蔓延。
培养安全意识还应认识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安全管理要经经过以下阶段,即:本能性管理、依赖严格监督的管理、主动管理、人人自律四个阶段。当前,我们的管理程度尚处在依赖严格监督管理的被动管理阶段。从被动管理阶段上升到主动管理阶段,首先要坚信:“没有百分之百的达标,百分之百有弥补不能达标的方法或措施”,逾越心理障碍,从精神上超脱,不被要达标的要求所吓倒。这是因为安全管理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等的要求常常表现为超前性和苛刻性。现实的环境因素、管理基础、资源储备、技术、经济水平,达不到满足规范、标准、规章制度要求的水平,从而使安全管理的组织和个人产生消极被动情绪,不作为或被动作为。产生表面上应付管理,给上级领导看;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蜻蜓点水,不能触及到实质问题等等现象。坚信之目的,就是要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不能达标的事实,深入思考弥补管理不足或缺陷的加强措施,力求使管理的最终效果最大限度地接近所要求的目标。变被动为主动,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放过一丝可疑的环节,严格要求,真抓实干。
十、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建筑市场安全管理行为在逐步走向规范化。国家已把私营性质的建筑、劳务企业纳入法律管辖范围。如《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办法》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如下规定:“专业分包单位应当配置至少1人,并根据所承担的分部分项工程量大小适当增加;劳务分包单位施工人员50人以下至少1人,50-200人以内至少2人,200人以上至少3人,并不少于总人数的5‰”。这为探索项目新型安全管理机构模式,加强对分包方的安全管理,铺垫了良好的法律条件。企业应积极地利用有利的社会环境因素,通过创新项目安全管理机构模式,使项目安全管理机构与分包方管理层有机结合,增强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实现安全生产过程可控,达到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逐步降低伤亡事故率之目的,跟进“安全发展”的时代步伐,与国际接轨。
随着项目管理模式从施工总承包模式向项目总承包模式的转变。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无疑是我公司项目管理模式的必走途径。项目安全管理的关键就是对分包方的管理。对分包方安全管理控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项目安全管理的成败。若能把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与分包方(劳务分包方)安全管理层有机结合,就可以增强安全管理行为的协调性、过程的可控性、程序的条理性。使项目能准确掌握分包方的安全生产能力,把控现场安全生产施工节凑和管理漏洞,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督促分包方(或劳务分包方)落实必要的资金投入、安全管理人员投入等安全措施。否则,就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漏洞,失去掌控现场安全生产节凑的主动权,并最终陷入生产安全无保障的被动局面。
班组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基础单元,是安全生产责任的最终落实机构。班组的安全素质、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状况。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可以体现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项目的管理水平,又要通过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进行最终验证。提高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应深化安全管理层次,把安全管理的触角深入到班组中去,加强班组安全管理。这也客观地要求项目安全管理机构必须与分包方(劳务分包方)的管理层相结合。
安全管理,重于泰山。安全管理理论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深化完善。本文仅就企业基础设施项目安全管理的十个方面粗浅的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基础设施企业,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适应安全发展需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作者单位为中建二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关于基础设施项目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文章链接:https://www.scworui.com/34328.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建筑标准规范、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