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公路边坡治理加固方案
1、前言
“5.12”汶川大地震,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且属浅源地震,破坏性极大,震区建筑物及及各种设施损毁严重。特别是公路,大部分公路均沿河道而行,且河流从水文地质年代来判定,均属青壮年期,河床V型切割运动明显,形成一条条深沟断谷,河流则位于谷底,而开凿修建的公路则往往位于谷腰“V”型的一侧的中点处,形成了路的两侧一侧为陡崖,直通河谷,一侧则为高边坡,直达山顶。该区地质构造活动一直较为频繁,横穿该区的龙山断裂带更是著名的“活动断层”,故该区岩石经长期挤压、张拉等动力变质作用,节理、劈理等极为发育,且伴随风化变质作用,使得该区岩石变得极其松散、破碎,即使在震前,公路边坡处,松散、凸出的危石处处可见。强震后,高边坡垮塌,形成的碎石土堆积体,象一座座小山,堆积于路面,或直通河谷,对公路和河流造成极大破坏。公路交通中断,河流则形成一个个堰塞湖,对下游区域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和隐患。对于堰塞湖及公路疏通,本文则不再作述,主要阐述公路疏通后,其松散堆积体边坡的处理问题。
2、公路边坡治理、加固
对于公路疏通后形成的边坡,处理难度相当大,简单的岩土施工难以完成,须综合运用多种岩土设计方案,结合现代高科技施工方法,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1初喷砼
采用高压喷砼射技术,对松散堆积体边坡沿坡面自上而下进行喷射,形成一暂时稳定的砼边坡面。喷射砼施工时安全工作相当重要,必要的时候,可沿山顶悬吊一层土工网至坡底,紧贴坡面,以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对于危石等也有必要去专门清除。
喷射前先将工作面上的杂草、浮石、松土等清理干净,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再对坡面岩石薄薄喷一层水,使岩石表面湿润后再送料喷射砼。砼配合比要准确,喷射砼时喷枪口与受喷面之间距离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保持在1.0m—1.5m为佳,避免因距离过大而影响受喷面混凝土的密实度,距离过小而造成过多的混合料反弹损失;喷射轴线与边坡壁面的夹角应保持在45°—135°之间;喷射气压在0.3MPa—0.7MPa之间。当气温低于5℃或雨天时,不能喷射。对施工缝处理,先喷层要喷成楔形,后喷层在喷前先用水湿润后再喷,以保证施工缝结合良好。喷射后要进行抹面,并加强养护,养护不少于7d,防止开裂,提高强度和表面光洁度。并检查外观质量,主要是喷层厚度要均匀,无漏喷、露筋、干裂、龟裂、脱离等现象。
2.2挂网喷砼
初喷砼完成后,将形成一相对稳定的素砼边坡,沿坡面挂设钢筋网片,再用高压砼喷射一道砼,形成刚度及结构较为稳定可靠的钢筋砼边坡。
1.2挂网喷射混凝土的工作特性
概括地说,喷射混凝土支护主要的工作特性有及时性、粘结性、柔性和密封性。
(l)及时性。及时性指喷射混凝土支护可在边坡开挖后几小时内施作。初喷即开挖后立即喷一层3一5。m厚的混凝土,用以保护坡面。在实际施工中这一工序往往不被重视,特别是全程开挖时,由于喷浆工艺难以紧跟开挖作业,往往延误初喷,使开挖面因雨水浸蚀或风化而坍塌。初喷混凝土还可使坡面光滑平整,根据坡面混凝土的裂纹还可判断坡体是否发生失稳。在钻孔、下锚、注浆的工序中,目前一般都是整个坡面钻孔完成后再下锚,然后再注浆。这对于一般软质边坡是可以的。但是对于高陡边坡,钻孔、下锚、注浆的工序应分段进行。即将整个坡面按长度分段,一段内的上述三道工序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段的三道工序。这样,能做到及时封闭开挖坡面,及时加固坡体,确保开挖坡体的稳定性。
(2)粘结性。喷射混凝土同边坡岩体能紧密粘结,一般与岩石的粘结力在1MPa以上。粘结效应使在喷射混凝土与岩石结合面上传递剪应力、拉应力和压应力。喷射混凝土充填边坡岩体的节理裂隙,使被裂隙分割的岩块联结起来,保持岩块间的咬合镶嵌作用。它还能使不稳定危岩的荷载得到转移。一定厚度的喷层与边坡岩体紧密贴合,形成“喷射混凝土一岩石”复合体系,能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3)柔性。如果支护太“刚”,则支护结构要承受相当大的变形压力,不能充分利用地层抗力。反之,如果支护太“柔”,则会导致岩体松散,形成松散压力,使支护趋于破坏。与边坡岩体密贴的喷射混凝土则可以设计成既有一定支承抗力、又有良好柔性的支护结构。
(4)密封性。与普通浇注混凝土相比,喷射混凝土具有高水泥含量、低水灰比和大量封闭的毛细孔,使得它有高度的密封性,喷射棍凝土支护良好的不透水性,阻止或限制了水流从表层中流进,大大降低了潮湿空气或水对岩体的侵蚀和由此伴生的潮解、膨胀与矿物变质,有利于保持岩体的固有强度,也提高了岩体的抗冻性。阻止了节理间充填物和断层泥的流失,保持岩块间的摩擦力,有助于岩层的稳定喷射混疑土支护良好的气密性,也能阻止化学腐蚀气体的流动,实际上它起了保护壳的作用。
2.3静压注浆
注浆加固机理
静压注浆就是要让水泥浆液在周围土体中通过渗透、充填、压密扩展形成浆脉。由于地层中土体的不均匀性,通过钻孔向土中加压注入一定水灰比的浆液,一方面注浆孔向外扩张形成园柱状浆体,钻孔周围土体被挤压充填,紧靠浆体的土体遭受破坏和剪切,形成塑性变形区,离浆体较远的土则发生弹性变形,钻孔周围土体的整个密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随着注浆的进行,土体裂缝的发展和浆液的渗透,浆液在地层中形成方向各异、厚薄不一的片状、条状、团块状注浆体,纵横交错的浆脉随着其凝结硬化,造成桩土之间紧密而粗糙的接触,沿注浆管形成一不规则的,直径粗细相间的桩柱体。注浆管的不起拔可起到锚固作用。它不只是被动承担围岩转移的部分应力,同时还能限制围岩的变形,从而提高了带锚岩体的总体破坏强度,改善了围岩的整体力学性能。这样与压密的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共同作用起到控制沉降,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在边坡坡顶布设注浆钻孔,要求自坡顶钻至公路路面下3~5米标高,如坡顶无法摆设钻机,则必须沿坡顶至坡底布设水平或斜注浆孔,注浆孔完成后,则可对其进行注浆,浆液采用纯水泥浆液,不可用砂浆,因砂浆流动性及渗透性差,施工可成孔即进行注浆,也可完成钻孔后再进行注浆。如不出现塌孔时,可不下袖筏浆管,让浆液彻底渗透、流动,胶结松散石块、岩石裂隙,如出现塌孔,建议下袖筏管进行灌注。
2.4锚杆(索)
注浆工作完成后,沿坡面布设水平或斜拉预应力锚杆(索),可采用扩大头锚固端技术,因该区均为石土堆积体,普通锚杆锚固段抗拨力较低,恐难以满足要求。扩大头锚杆(索)技术让锚杆的锚固段口径加粗,而自由张拉段维持原口径,可大大提高单锚(索)抗拨力。具体施工可通过对锚固端进行高压旋喷而达到扩大锚径的要求,应用高压射流切割岩土体,使锚固端扩大而自由张拉段保持原孔径不变。
2.5井字梁
由于处理后的高边坡无法分台、分级,虽经注浆及锚杆加固,但其结构稳定性尚不能满足要求,须沿坡面纵横设置井字梁,各锚杆(索)锚台则固定在井字梁上。
3、结束语
边坡经喷砼、注浆、锚杆及进字梁等一系列施工后,形成一相对稳固完整的岩土结构体系,共结构稳定性比岩石边坡稳定,比之震前的公路边坡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各工序施工均应按相应规范进行设计及施工,排水及抗震设防工作也应按相应规范进行。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