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腌渍保藏
[拼音]:shipin yanzi baocang
[外文]:food curing and pickling
将食盐或食糖渗入新鲜食物的组织内,提高其渗透压,降低其水分活度,选择性地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从而防止腐败的食品保藏方法。腌渍保藏的传统概念是,加食盐的叫腌制(如腌菜、腌肉),盐的用量较少;使发酵产酸的叫酸渍(如酸渍菜);加食糖的叫糖渍;糖渍以后,又进行干燥,除去一部分水分的叫蜜饯(如蜜饯水果)。
沿革
中国商周已有酱腌菜的记载。秦汉以后的文字记载中,已将腌菜和酱菜加以区别。南北朝的《齐民要术》中,已记载了多种类型的腌菜和酱菜。明清两代,腌制工艺趋于完善,品种很多。在其他国家,食品的腌制历史也较悠久,如罗马帝国时已有腌制的咸菜。水果的糖渍,在蔗糖发明以前,中国用天然甜味料蜂蜜作保藏剂;待饴糖发明以后,曾用饴糖代替蜂蜜;到了唐代,蔗糖的生产逐渐普遍,其后一直应用食糖制造糖渍品(见制糖技术史)。糖渍的果蔬,原叫蜜煎,后改称蜜饯。
原理
食品的腌渍保藏,不论是用盐或是用糖,干腌或是湿腌,其基本原理都是溶液的渗透作用和扩散作用。
渗透作用
渗透是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在半渗透膜隔开的条件下,较稀溶液中的溶剂,通过膜的微孔,进入较浓溶液的现象。鱼、肉、果、蔬等任何细胞都有半渗透性的细胞膜,当经受食盐腌制,而且细胞膜内液体的浓度低于膜外食盐水的浓度时,膜内的水就会不断向外渗出,食物的体积缩小且组织变软,同时食物的水分活度降低,保藏性提高。微生物的细胞,是由外层细胞壁、紧贴在壁上的细胞膜以及细胞质、细胞核所组成,其细胞膜是半渗透的。渗透性的高低,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菌龄、细胞质成分以及环境的温度和pH值等因素。在腌渍食品的同时,微生物细胞内的水同样也通过细胞膜向外渗透,因而活性被抑制甚至丧失。此外食盐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达到一定浓度时,微生物中有一类嗜盐菌,如盐杆菌属、盐球菌属,仍能在高浓度的食盐溶液中生长,不过这一类的微生物极少。食糖对食品的保藏作用主要是由于糖液的高渗透压使食物脱水,降低了食物的水分活度,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食糖对微生物没有毒害作用。
扩散作用
扩散是因分子或原子的热力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主要由温度差或浓度差引起。分子迁移时,从浓度较高的区域向浓度较低的部分扩散,逐渐进入食物的组织内部,最终使食物成为腌制品。扩散的快慢,随着溶液的浓度差、粘度和温度等因素而变化。
发色作用
新鲜肉中的红色素高铁肌红蛋白一经加热就变成深褐色,影响外观,硝酸盐却能使腌肉在加热以后呈鲜红色。硝酸盐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赋予肉制品以独特的风味。因此,尽管已知亚硝酸盐经还原等反应会产生亚硝胺(强致癌物质),但硝酸盐仍在使用,只是其用量已受到限制(见食品发色剂、肉和肉制品)。
发酵作用
黄瓜、结球甘蓝、 萝卜、 �头、豇豆、花椰菜、青番茄等很多蔬菜,都可通过发酵制成酸菜。成品可以散装直接出售,也可用玻璃罐或塑料袋包装并杀菌,以延长其保藏期。发酵过程中须严格控制盐水浓度、温度、pH值等因素,以获得优良的成品。以生产酸渍结球甘蓝为例,如甘蓝含糖3.5%,食盐用量为甘蓝重量的2.25%,温度为25℃。在腌制开始,肠膜明串珠菌起作用,经过两天,产酸0.7~1.0%,并有酸菜香味。这时,肠膜明串珠菌逐渐死亡,但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生长。到第五天,酸度达到1.5~2.0%(一般酸度为甘蓝糖分的一半),这两种乳酸菌又相继死亡。整个主发酵过程约需一星期,代谢产物有乳酸、醋酸、醇类、酯类和其他芳香物质。如果发酵开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不适合肠膜明串珠菌的生长,就不能为两种乳酸菌提供良好繁殖条件,整个发酵过程就会有很大变化。
工艺
因原料的种类和各地市场的要求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腌渍方法。
干法腌制
用干的食盐直接进行腌制。对大块鱼肉,要求均匀涂布在表面上,然后堆码在容器内;对大批蔬菜,一般将原料倾倒入大缸或水泥池(有些工厂应用容积为15m3 左右的大木桶),每铺放一层,撒一层食盐,重复进行。干腌以后,新鲜原料中的游离水通过细胞膜向外渗透,将食盐溶化,形成溶液。溶液中的食盐又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腌制品的组织。干法腌制时营养素的流失少,但各部分的用盐量不易均匀。
湿法腌制
预先配制好食盐溶液,然后将原料浸没在盐液中,经过渗透与扩散,制品中水分减少而盐分增加,起到腌制作用。湿法腌制使各部分的用盐量比干法的均匀,但需要较大的容器,且原料中一部分营养素溶解于水而流失。注射腌制法是湿法的一种,通过泵和一组(多至100根以上)注射针头,将食盐溶液(或加硝酸盐的混合溶液)压送入肉的动脉或肌肉之中,然后放入转鼓,反复滚动,使盐水均匀分布。注射法能加速腌制过程,成品得率高,主要用于肉的腌制。
混合腌制
先用干法腌制,2~3天后再进行湿法腌制的方法。常用于鱼类。其特点是成品质量一致,成品的表面不严重脱水,保持湿润。
糖渍
用高浓度糖浆保藏果蔬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基本保持果蔬原有的形态、颜色和风味。工艺方法各地不同,主要有4种。
(1)一次煮制法:将果蔬原料加糖液之后放入二重锅内加热,使原料组织软化,同时使糖液粘度降低,加速糖分子的扩散。待果蔬内外的糖度平衡,即告完成。组织紧密的果蔬如桃、梨、胡萝卜等需时较长,而莓果类则需时较短。完成时,糖浆的浓度约为65~70%,温度约为105~106℃。一次煮制法的成品,香味和色泽都较差。
(2)分次煮制法:一般先用30~40%糖液浸煮水果,加热至沸,保持20~30分钟,停止加热,浸泡12~24小时;然后提高糖液浓度再煮20~30分钟,停止加热,浸泡12~24小时。如此重复几次,直到糖度达到要求。
(3)冷浸热煮法:当多汁的水果浸入浓度过高的糖液时,因浓度差过大,果实细胞内的水大量渗出,组织迅速收缩,导致糖液进入果实的通道缩小,成品干瘪。改进的方法是将水果先用热水烫透,后经30%冷糖液浸泡24小时,再提高糖度,又冷浸24小时。如此重复,至糖液浓度达到60~65%,最后加热煮沸,即告完成。
(4)真空煮制法:将果蔬和糖液放入可以密封的不锈钢锅中,加盖并进行真空处理,使真空度达到0.08MPa,同时进行加热。由于罐内压力降低,果实组织中含有的气体外逸,糖水进入水果组织,占据逸出气体原先占有的空间,因而缩短糖渍时间。真空煮制法因温度低,时间短,成品的风味和色泽远远超过其他方法。
发展趋势
由于食品卫生学的进展以及消费者口味的变化,今后腌渍制品将趋于低盐低糖;酸渍品的生产,要求减少水的渗出量以提高成品率;对于腌肉制品的硝盐酸用量,除了按要求严格控制外,还将努力寻找其他替代品。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
标签:食品腌渍保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食品腌渍保藏》
文章链接:https://www.scworui.com/13874.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建筑标准规范、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