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
[拼音]:pao
直腰身、过膝的中式外衣。一般有衬里。是中国传统服装的重要品种,男女皆可穿用。
中国《诗经》、《国语》中已出现袍的名称。在东周时期的墓葬品中,袍为直襟直统式,交领,右衽,长袖施缘,下摆长大,束腰带,与深衣有相似之处。《礼记》解释,袍有衬絮,絮分新纩、旧�,“纩为�}(茧)、�为袍”,可见当时的袍是有衬絮的绵袍。大约自汉代开始,茧也称袍。隋唐时期,袍服盛行。其中交领大袖直裰式袍服传入日本,促进了和服的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袍成为中华民族广为穿用的传统服装之一,至今在民间和东南亚地区仍有沿用。袍分为龙袍、官袍、民袍等。
龙袍
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纹而得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据《周礼》记载,帝王的冕服已经绘绣龙形章纹,称作龙衮。所以,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官袍
文武官员用作公服、朝服的袍。以一定颜色或图案表明官位等级。多数配用相应的服饰件。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开始将袍定制为朝服,以所佩印绶为主要官品标识。自此,官袍成为封建社会中的权位象征。唐代开圆领官袍的先河,并由长孙无忌上书而正式使用�[袍(袍的膝部位处加饰界栏),还配以相应的�(腰带)。武则天当政时颁命服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是补服的起源。宋代官袍袖子肥大,明确规定饰�[、佩绶、围�等。元代官袍多以罗为面料,并以花纹大小表示级别;最低品级的官员因用小菱纹芝麻罗而被称作“芝麻官”。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创立区别文武官员等的补子制度,称作补服;亲贵大臣袍服,按照品位还有斗牛服、飞鱼服、蟒衣(后称蟒袍)、麒麟袍等,分别刺绣相应的形状似龙的图案。明代官袍款式特点是在两侧袍衩处加幅称�o(摆)。清代官袍一般与马褂(即马蹄袖外褂)配套穿用;外穿而不配马褂的礼服袍必须临时装马蹄袖(俗称龙吞口);作为行装的袍称行袍,其后侧襟裁短一尺以便乘骑,故又称“缺襟袍”。清室官员常服袍的款式为四开衩。蟒袍沿用至清代又称花衣,应用较广,规定繁琐,由服色、蟒数、纬帽上的顶珠花翎、外褂上的方圆补子等组成等级森严的制度。
民袍
民间用于日常生活的袍。袍因制作简单,穿用方便,所以逐渐取代深衣,在民间普遍穿用。周代和秦汉士人、庶民的袍,受经济条件限制,衣料粗糙,只能“衣敝�袍”。唐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服饰的交流,特别是元代蒙古袍服、清代满族袍服的传入,民袍在款式造型上有过长摆和短摆、交领和圆领、右衽和左衽、大袖和小袖及半袖等多种变化。当代旗袍和中国少数民族服装中的袍,正是民袍发展变化的结果。
参考文章
- 冠袍带履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黄袍加体成语接龙成语接龙
- 含有大红袍的处方中医中药
- 诗成得袍成语辞典
- 粗袍粝食成语辞典
- 方巾长袍成语辞典
- 擐甲披袍成语辞典
- 加体黄袍成语辞典
- 秉笏披袍成语辞典
- 割须换袍成语辞典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
标签:袍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袍》
文章链接:https://www.scworui.com/13162.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建筑标准规范、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