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彩
[拼音]:dengcai
[外文]:lantern
以篾丝、铅丝、硬木等制成骨架,外糊以纸、纱、绢、羊皮等,内可燃烛,光映于外的工艺品。古称篝灯。又称灯笼。用作照明灯具或装饰环境。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有的灯彩以玉石、琉璃、麦秸、陶土、果皮、蛋壳等制成。
沿革
秦汉时,大多以铜铸成羊、凤、骆驼、龟、人物等形状的灯。汉代,宫廷还有玉灯、陶灯,特别是以青玉、紫玉制成的蟠龙状玉灯,镶嵌宝石,光照盈室。正月十五夜晚观赏灯彩,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唐代,先天二年(713)正月十五至十七,于京都长安(今西安)安福门外作大型“灯山”,高约7m,共有各种灯彩5万盏,并装饰锦缎和金、银、珠玉,微风吹至,锵然成声。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匠师们扎作“灯山”,上面有文殊、普贤神佛各骑跨狮子、白象等状的灯彩,随着神佛手指的频频摆动,各出水五道,如同瀑布。可见当时的灯彩已构思微妙,制作精巧。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宫廷有琉璃“灯山”,高约1.7m,并在宫殿的窗户、梁栋间的墙上作壁灯,灯上彩绘历史故事、龙凤�e水等内容。元代,宫廷在天坛祭祀时共置绛纱灯笼790盏。明代,宫廷于正月十五起在紫禁城午门外观赏“灯山”为时 3天。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每逢正月十五前后,在北京东华门以东,商贾搭棚列市,以应时出售灯彩为主,称为灯市,这就是沿称至今的灯市大街和灯市口。清代,北京的灯市又扩展到前门外廊房头条、东四、地安门、花市、新街口、琉璃厂等处。其中廊房头条集中了“文盛斋”、“华美斋”等20多家灯彩作坊,所以又称灯笼大街。
品类
中国灯彩主要产于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地。品种很多,主要有纱灯、宫灯、罗帛灯、琉璃灯、纸灯、篾丝灯、羊皮灯、蛋壳灯、西瓜灯、柚皮灯等。
纱灯
流传最广的灯彩。宋代,宫廷内有绛纱销金灯笼,即在大红纱灯上贴以金箔剪成的图案或字样,直径达3m多,灯下垂饰珠络、流苏。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苏州匠师赵萼以纸笺剪成花卉、鸟禽等图案,傅以彩色,并熔蜡涂于纸上,然后夹在纱灯的两层薄纱之间,称为夹纱灯。明代,北京著名书画家米万钟以铅丝扎作成人物、花草等形状的骨架,外糊以纱绢,并在纱上彩绘,称为“米家灯”。清代,北京的大红纱灯在纱上涂以鱼胶,既透明,又不进风,俗称“气死风”。此外,北京在正月十五前后将水浇在纱灯上而结冰,称为冰纱灯,简称冰灯。20世纪初,上海灯彩匠师何克明以铅丝扎作成花卉、鸟禽等形状的骨架,外面糊上各色纱绢、绸缎,并嵌以金银线,闻名上海,人称“灯彩何”。
宫灯
原为宫廷所用,因而得名。它以紫檀、花梨、楠木等贵重木材制成正六角形骨架,然后镶以玻璃,或裱糊纱绢,上饰彩绘,下饰流苏。又称六角宫灯。此外,还有立灯、桌灯等,灯下设木雕、雕漆、铸铜或景泰蓝等制成的灯座。
罗帛灯
是在灯笼外裱糊剪成无数镂空图案的彩色罗帛,有的红、白两色相间,称为万眼罗。万眼罗制作费工,需要一年之久。
琉璃灯
有圆、方、长方等形。圆形称为琉璃灯球,方形和长方形称为琉璃灯屏。宋代安徽新安的琉璃灯的骨架也以琉璃制成,点燃后浑然一体,如同无骨,所以又称无骨灯。料丝灯即琉璃丝灯,是在宫灯外框画面的里外依次排列白色琉璃丝,点燃后,层外琉璃丝映见里层的五彩画面。料丝灯始于云南永昌(今保山附近),明代作为贡品。清代,山东淄博料丝灯闻名全国。
纸灯
流行也很广。多以篾丝为骨架,外裱糊以纸。有的在纸灯上粘贴彩色剪纸图案。
篾丝灯
以篾丝编织而成。清代云南的篾丝灯密不通风,能在风雨中不灭。
羊皮灯
在篾丝骨架外裱糊细嫩的羊皮,并在羊皮上雕镂、五色妆染,如同皮影。在羊皮灯上涂蜡,放于水面,称为河灯、水灯。
蛋壳灯
见于明代北京。以几百只蛋壳雕镂、粘贴而成,其中每只蛋壳四周各镂雕门、窗楹、椽、斗拱等,彩绘鲜丽。
西瓜灯和柚皮灯
以西瓜皮和柚皮制成。西瓜灯是挖去瓜瓤,在西瓜皮上镂刻人物、花卉等图案,点燃后碧绿澄澈,如同翡翠,又称翡翠西瓜灯。柚皮灯产于广东。在柚皮上雕镂各式图案,点燃后朱红晶莹。
参考文章
- 灯彩的由来美术与音乐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
标签:灯彩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灯彩》
文章链接:https://www.scworui.com/12835.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建筑标准规范、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