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拼音]:dili huanjing
[外文]: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环境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E.列克留在1876年提出的,他把地理环境理解为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的总体。
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部分的统一体。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活动的地域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团、经济、交通、军事、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称为人文圈,或称为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物质发展的产物,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文化和生产活动的结果。
地理环境同地质环境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是指对人类影响较大的地表环境,而后者深入到地壳内部并且不包括有机界。
发展历程
人类今天所处的地理环境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的。
首先是地表液态水的形成和原始海洋的出现。水不仅是地表环境中的活跃因素,而且为生命所必需。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早的有机化合物的聚集场所,使它们在此演化成为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以至演化成为生命。因此,原始海洋不仅是生命的诞生地,而且由于海洋能阻挡紫外线伤害原始生命,保障了原始生命的生存和发展。也有人认为生命不起源于海洋,而起源于能防御紫外线的地壳表层(风化壳)。
其次是生命的出现。地理环境的成分包括生物,只有在生命出现以后,才标志着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前有人认为生命出现于10~20多亿年前,但近十几年,学者们在前寒武纪的岩石中发现多种正链烷氨基酸,因而认为大约在30亿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第三是大气中游离氧的出现。最早的原始生命处于还原环境。植物出现后,卟啉类化合物已经被合成,其中一种含镁的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氧,从而使一个富含二氧化碳、不适于动物生存的环境转化成为一个适宜动物生存的氧化环境。由于大自然的放电,太阳辐射和紫外线对氧的作用,在离地面20~50公里处形成臭氧层,保护了生命特别是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第四是人类的出现,人文地理环境的出现,意味着地理环境发展到了成熟的程度。
基本特性
第一是地理环境各成分向前发展的规律。如岩石圈的组成开始只有火成岩,后来出现了沉积岩和变质岩。海洋的水质变化很大,含盐量不断增多,化学组成越来越复杂。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差异颇大,前者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而后者主要为氮、氧等。生物的变化更是越来越复杂。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或社会环境也是如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是逐步增加的,人文环境本身的作用和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第二是地理环境的完整性规律。地理环境是一个由各组成成分有机结合的整体,各成分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渗透。某一成分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成分和整个地理环境性质的变化。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如果发生改变,就可能引起全球性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生态平衡就是基于这一规律的。人类活动使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就会破坏整个生态平衡。地理环境系统是开放性的,各个圈层是连续性的,所以地方性的人为作用也可以影响到全球。地理环境完整性的基础是它在获得太阳辐射能和地壳内能的条件下,在它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以及它同地球内部物质之间的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流动。
第三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性规律。地域分异是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具有空间变化的现象。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纬度地带性分异。由于地球形状,地球上各个纬度带接受太阳辐射能的不同,因而产生了随纬度变化的地带性分异现象。气候、植物和动物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影响到土壤以至整个自然景观,包括地貌外营力作用以及风化壳和地表化学元素的组成与迁移特性等,都具有地带性的分异特征。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也不例外。
(2)经度地带性分异。这种分异主要是由于海陆分布和由此引起的气候干湿差异形成的。地理现象随经度有规律变化,表现为由大陆内部向东西两岸的地理分异。例如在亚热带范围内,在大陆内部形成荒漠草原地带,大陆西岸形成地中海类型地带,大陆东岸则形成季风型的常绿阔叶林地带。以上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为水平地带性。在自然界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共同决定了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当两者作用大致相等时,地带的分布和纬线的方向呈斜交排列;当纬度地带性作用占优势时,地带分布的排列基本上与纬线平行;反之,则与经线平行。为了揭示大陆水平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可以把大陆简化成一个方形或卵形,称为理想大陆。∏.С.马克耶夫提出的理想大陆自然地带相互关系分布图式可以概略地反映大陆自然地带分布特征(图1)。
(3)垂直带分异,主要是山地高度的变化使气温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各组成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自然垂直带的更替在不同水平地带是有差异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垂直带更替具有典型性(图2)。
(4)构造-地貌分异。由于大地构造原因,形成大的地貌单元,从而使各地理成分或现象的地带性规律发生变异,出现独特的地域特征。
一般所谓地带性规律指的是纬度地带性。与此同时存在的非地带性的分异,使纬度地带性的特点发生偏移、变异,甚至完全消失。地带性在时间上是不断发展的。个别地带出现较晚,如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形成于第三纪,森林草原和草原出现于第三纪末,针叶林和冻原地带出现于第四纪后半期。而且,地带形成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移动,例如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就使大陆的地带发生过移动。
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受控于社会发展阶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同时也要受到上述自然分异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人类
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从地理环境中获得生活所需的一切。人类社会也是在地理环境中发展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主要靠采集和渔猎天然动植物繁衍生息,影响地理环境的程度有限。后来发展了畜牧业和农业,不仅更广泛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对环境要素进行了重大的改造。在农业生产中栽培了一系列作物,如麦类、玉米、水稻、高粱、豆类和多种多样的蔬菜,以及油料和纤维作物,把原来的森林、草原、河滩以及沼泽开垦为耕地。这些栽培植物所占的面积约为全球面积的6~8.5%。人类还把多种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家禽,如牛、羊、马、驴、猪、鸡、鸭等。建立了人工灌溉网和人工水体(目前地球上人工水库总面积已超过里海面积),开采出大量矿产资源。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利用改造地理环境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没有正确估计地理环境的反馈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按其性质、规模和深刻程度都是空前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文地理环境上,人口迅速而高度地集中,物质生产大量而飞跃地增长;其次,人类大量地消耗掉地理环境贮存的各种资源(淡水、石油、煤、金属等等),出现资源枯竭的危机;第三,由于人类进行规模巨大的生产活动,排放出数量惊人的各种废物,引起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危机,危及人类健康。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240亿吨,烟尘20亿吨。还有大量的废水、废渣、废热、放射性物质、生活垃圾、农药、化肥进入地理环境中。所有这些都能使地理环境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参考文章
- 牛皮癣跟地理环境有关吗?皮肤科与传染
- 什么叫地理环境?生态安全
- 什么是地理环境的繁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知识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地理环境》
文章链接:https://www.scworui.com/12539.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建筑标准规范、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