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 (王绍绍)日前公布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着力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责任体系,推动提升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加强农村建设工程抗震管理,补齐建设工程抗震管理短板。《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破坏性地震时有发生,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全过程管理体系,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住建部科技委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复杂结构研究院院长苗启松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时表示。
超限高层建筑怎么抗震设防?
根据《条例》,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予以说明,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将设计文件等材料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抗震设防审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意见应当作为施工图设计和审查的依据。
如何提高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苗启松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合理选型,严格审查。选择对抗震更为有利的结构体系,避免特别不规则的体型。严格执行超限审查,引入专家同行评议,充分论证抗震设防措施的合理性,整体把关结构抗震方案和设计细节,进一步压实设计、施工和审查专家的责任。
二是技术创新,韧性评价。提高超限建筑抗震性能要靠技术创新、材料创新、体系创新,通过推动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整体抗震韧性,保证工程安全。对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者需要尽快恢复的重要超限高层建筑,应该开展地震韧性评价,量化震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率,提升建筑整体抗震韧性。
三是安全监测,智慧运维。超限高层建筑体量大、构件多,局部构件的损伤可能会引起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退化,建议引入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手段,监测结构响应,实时评估结构安全现状,对损伤进行预警。
如何加强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能力?
《条例》的发布对于农村地区的建设工程抗震尤其重要。
相比城市,农村地区建筑的抗震能力较低,一旦发生地震,其破坏程度不言而喻。如何提高村镇住宅的抗震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农村村民住宅及乡村公共设施工程的安全性一直是我国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在农村,很多自建房屋的施工队伍没有资质,同时存在抢建、加建、乱建现象,建造过程缺乏监管。”苗启松指出。
对此,苗启松建议,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农村住宅和乡村基础设施一般都是由当地工匠建造的,他们的施工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应该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根据《条例》,政府应对抗震性能鉴定未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抗震加固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政府可从资金和技术两方面加强扶持力度,苗启松表示,多数农村工程为了控制成本,未经正规的抗震设计,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补贴力度引导工程建设更加规范化、正规化。同时加大对农村工程建设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力度,编印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规范图集,并进行推广应用。
加强农村建筑市场管理同样重要,在苗启松看来,各地区应建立符合地区实际的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如引入第三方监理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把关等,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抗震难题该如何解决?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不足。此外,抗震能力鉴定评估和加固改造等方面也存在质量控制难题。
苗启松表示,为破解这些难题,《条例》从多方面为建筑防震“护航”,覆盖了建设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活动,对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提出了检查、修缮和维护的具体要求。
那么,在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该如何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苗启松认为,首先应确保岩土工程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勘察工作不到位会导致勘察结果不准确,轻则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造成影响,重则导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其次,在设计方面,应当优先考虑使用隔震减震技术,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尤其是隔震技术。再次,在施工方面,加强关键装置的质量控制,采用更精准合理的施工方案,进而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此外,还需全过程监管建设工程质量。政府要加强对建筑过程的监管力度,定期检查、评估房屋使用和老化情况,及时处理隐患问题,避免造成损失。最后,还要加快推进未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房屋的抗震加固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