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瓶的管理与使用方法
一、气瓶的定义: 气瓶是一种特殊的压力容器,主要参数包括: 1.正常环境温度
-40至60℃; 2. 公称工作压力为
1.0至30Mpa; 3. 公称容积为
0.4L至3000L; 4. 盛装永久气体、液化气体或混合气体; 5. 无缝焊接气瓶
。
二、气瓶的安全特殊性 1.气瓶内装的压缩气体、液化气体的压力受温度的影响大,因此,设计要求以
60℃时的瓶内压力作为设计压力; 2.由于气瓶直径小,无法进行内部检查,因此,对耐压试验要求高,试验压力要求为设计压力的
1.5倍。
三、气瓶的标记 1.气瓶的钢印标记是识别气瓶的依据,钢印标记必须准确、清晰、完整,以永久标记的形式打印在瓶肩或不可拆卸附件上。 2.气瓶外表面涂敷的字样内容、色环数目和涂膜颜色按充装气体的特性作规定的组合,气瓶颜色是识别充装气体的标志。 常用介质的气瓶颜色标记
序号 | 介质名称 | 化学式 | 瓶色 | 字样 | 字色 | 色环 |
1 | 氧 | O 2 | 淡酞蓝 | 氧 | 黑 | P=20MPa白色环一道 |
2 | 氮 | N 2 | 黑 | 氮 | 淡黄 | P=30MPa白色环二道 |
3 | 溶解乙炔 | C 2H 2 | 白 | 乙炔不可近火 | ||
4 | 二氧化碳 | O 2 | 铝白 | 液化二氧化碳 | 黑 | P=20MPa黑色环一道 |
5 | 甲烷 | CH 4 | 棕 | 甲烷 | 白 | P=20MPa淡黄色环一道 |
6 | 乙烷 | C 2H 6 | 液化乙烷 | P=15MPa淡黄色环一道 | ||
7 | 氩 | Ar | 银灰 | 氩 | 深绿 | P=30MPa白色环二道 |
8 | 液化石油气 | 液化石油气 | 大红 |
四、气瓶的安全检查
气瓶虽然结构简单,但是瓶内承受压力高,应力状况复杂,介质种类多,性质各异;再加上气瓶流动范围广,使用条件恶劣等危险因素较多,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因此,应加强对气瓶的安全检查,主要检查内容包括: 1.气瓶产权单位检查应建立气瓶管理档案,包括:制造单位、气瓶编号、合格证、产品质量证明书、气瓶改装记录、充装使用记录、定期检验证与记录、气瓶判废通知书及管理责任人等,严禁擅自更改气瓶的钢印和颜色标记、擅自变更充装介质。 2.气瓶使用单位检查: 1)必须对气瓶的入库与发放实行登记制度,登记内容应包括:气瓶类别、编号、定检周期、外观检查,入、出库时间和领用单位,管理责任人等。 2)必须在检验周期内使用。 3)外观无缺陷,表面颜色标记应符合规定,瓶帽、瓶阀及防振动圈等附件应完好。
五、气瓶检验周期 1.盛装腐蚀性气体的气瓶、潜水气瓶以及常与海水接触的气瓶每二年检验一次。 2.盛装一般性气体(如氧气、氮气、乙炔气等)的气瓶,每三年检验一次。 3.盛装惰性气体的气瓶,每五年检验一次。 4.低温绝热气瓶,每三年检验一次。 5.气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严重腐蚀、损伤或对其安全可靠性有怀疑时,应提前进行检验。 6.库存和停用时间超过一个检验周期的气瓶,启用前应进行检验。
六、气瓶的使用要求: 1、采购和使用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的合格产品,不使用超期未检的气瓶; 2、使用者必须到已办理充装注册的单位或经销注册的单位购气; 3、搬运应有专用小车,轻装轻卸,严禁抛、甩、滚、撞。 4、气瓶使用前应进行安全状况检查,对盛装气体进行确认,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气瓶严禁入库和使用;尤其是高压气瓶、开阀宜缓,必须经减压阀,不得直接放气。 5、气瓶的放置地点,不得靠近热源和明火,应保证气瓶瓶体干燥。一般规定距明火热源
10m以上。 6、气瓶必须专瓶使用,不得混装、不得擅自改装,保持漆色完整,清晰。 7、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或重量,永久气体气瓶的剩余压力应不小于
0.05Mpa;液化气体气瓶应留有不少于0.5%~1.0%规定充装量的剩余气体; 8、使用氧气钢瓶时,严禁沾染油污。同时禁止在氧气瓶及易燃气瓶附近吸烟。 9、气瓶应直立存放和使用,不得倒放在地面上使用。气瓶立放时,应采取防止倾倒的措施; 10、夏季应防止曝晒; 11、严禁敲击、碰撞; 3. 氧气瓶使用要求: 1)氧气瓶、乙炔瓶必须分开存放,距离不小于
5米。(悬挂满瓶、空瓶标签)。 2)气瓶距离明火不小于
10米,禁止在气瓶上电焊,附近禁止吸烟。 3)严禁敲击、碰撞,氧气瓶严禁沾染油污。 4)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或重量,永久气体气瓶的剩余压力应不小于
0.05Mpa;液化气体气瓶应留有不少于0.5%~1.0%规定充装量的剩余气体 。
5)冬季严禁用温度超过
40℃的热源对气瓶加热。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气瓶的管理与使用方法》
文章链接:http://www.scworui.com/42744.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建筑标准规范、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