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建议书
一、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
1.1
项目背景 2008汶川地震、2010玉树地震以及2008冰冻雨雪灾害等突发事件多次证明:交通运输是应急救助的“生命线”。 近年来,我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较多经验。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海上搜救中心、海事局及部分省市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建各自的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
1.1.1
突发事件监测监控能力略显不够 首先,无法发现或尚不能及时发现各类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无法获取或尚不能及时获取事故现场的音视频数据等。 其次,我国交通业务主管部门虽对交通各类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监控能力,但对交通突发事件缺乏有效的检测能力。 第三,目前的监控能力相对分散,缺少对监测区域内各类基础设施、车辆船舶的统筹监控,缺乏对整个路网、水网运行状态的统一监控。
1.1.2
应急管理能力略显不足 目前,我国部门交通主管部门已经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装备、车辆船舶,一些交通主管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专业应急队伍,但是,由于目前的应急物资还采用自己购买、自己存储、自己使用的方式,应急处置过程中,应急资源调配仅限于本部门登记在册的应急资源,尚不能根据应急处置需求,统筹调配应急资源,资源调配的科学与合理性得不到保障。 此外,在调配应急资源后,尚不能及时掌握应急资源调配情况和应用动态、应急车辆的动态位置和应急专业人员的装备情况。
1.1.3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导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各类基础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有效整合,各类监测监控信息缺乏统一标准接入、各类交通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尚未实现统一标准收集和汇总、各类应急物资、设备和人员信息缺乏统一汇总;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急系统在功能、性能、接口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管理,难以满足应急过程中信息互联互通、应急联动的需求。
1.1.4
各省应急平台各自独立,信息不能共享 目前,我国交通部门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都各省市自主建设,都按照各省市对应急业务的理解建设,缺乏对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的统一的认识,各省市采用不同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路线,系统之间不能联合运作,信息不能互联互通和共享。
1.1.5
应急信息服务水平略显不足 目前,我国交通应急处置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应急信息发布的过程中,信息采集、信息编辑、信息审核、信息发布都相对独立、常常出现信息采集不及时、信息发布不一致、信息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不能有效引导交通和提供公众信息服务,并可能引起公众恐慌和此生事故的发生。
1.2
研究目的 依托现有交通运输安全应急系统,从顶层进行梳理,整合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综合、评估决策、综合发布等应急处置过程关键环节,研究交通应急处置机制、信息管理方法,探索交通安全应急平台建设技术规范参考框架,提升交通应急反应信息获取、信息传输、科学决策和公众服务的能力。
1.3
必要性
1.3.1
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才能为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中各类基础数据提供统一的数据建设标准和有效整合的方法,才能为各类交通监测监控信息提供统一的信息接入标准,才能为各类交通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提供统一的收集和汇总标准,才能为各级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在功能、性能、接口等方面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管理。并避免在交通信息化过程中走弯路,减少重复投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1.3.2
加强交通应急过程中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要求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才能解决多年来由于我国各省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独立建设,各省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协调联动、统一调度的问题。
1.3.3
提高应急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要求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一致、内容丰富的应急信息服务,为应急指挥人员提供科学的、可靠的辅助应急决策方案。
二、项目前期科研及工作基础 2.1 国家应急现状与规划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自然、社会和技术风险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近些年来,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综合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对公共安全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和严重危害。综其原因,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足,应急通信指挥手段缺乏,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信息不能及时报告;对于一些综合性事件,不能及时有效的预测预警;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由于专业指挥系统相互独立和分散,缺乏综合协调和指挥能力,影响了应急处置效率。 因此,《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 “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的首要工作,明确指出 “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同时,在 “十一五” 期间组织实施 “国家公共安全应急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重大项目,以期构建国家公共安全早期监测、快速预警与高效处置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实现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实现应对重大公共风险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重大转变、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 2.2 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目前,交通应急管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交通应急相关法规正在完善,交通应急预案体系正在深化,交通应急硬件系统初具规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应急预案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管理文件,我部编制了《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系统布局规划》,建立了1个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和2个部门预案(《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基础的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各省也正在逐步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体系。 2.2.2水路交通应急现状 多年来,交通部逐步加强了海上搜救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按照有关国际公约要求,并结合国内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搜救工作的实际,先后建成了GMDSS,全国沿海主要港口、水道24个VTS,北方海区、长江口、珠江口以及琼州海峡水域AIS,沿海主要港口水域CCTV系统。各类监控信息均可通过网络传输到搜救中心,尤其是基于Inmarsat/VSAT和CCTV系统,可实时接收传输遇险现场视频图像信息,提高了搜救协调和指挥能力。同时,在电信部门大力支持下,中国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城市开通了12395全国海(水)上搜救专用报警电话。 为了更大程度上满足海上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行动,我部建设了“海上搜救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和“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挥显示系统”,该系统已与我部运行管理的海事卫星地面站实现专线大容量光缆互联。 2.2.3公路交通应急现状 由部组织的“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区域性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信息化示范工程正在各省积极展开推广,可为应急提供辅助决策服务。为配合公路信息管理,我部建立了路网中心,可通过电视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尤其针对大跨高墩(特长)桥隧、交通量大的路段、危险路段(长下坡、多桥隧相连)、枢纽立交互通,可进行实况交通及其他安全信息采集。为进一步加强交通行业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部正在进行“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等相关规划工作,将为完善公路应急处置工作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
2.3 前期工作基础 项目建议单位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交通信息化、交通应急通信、卫星导航系统开发及应用等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卫星通信系统运行、应用方面,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制度,拥有一支精良的队伍、一套精湛的技术,在我部应急反应的关键时刻发挥着关键作用。
技术积累: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是我部机关通信、网络管理、应急通信保障部门,负责我部的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即部视频会议系统和部手机短信发布平台运行管理工作。承担我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挥显示系统”、“交通VSAT宽带应急通信系统北京地面站”等建设工作。交通应急反应硬件平台的建设管理经验,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系统技术支持:由部大力支持,通信信息中心承担建设的“部大楼—黄寺—和平里10—上庄海事地面站”的专线大容量光缆,是交通应急反应现场与部相关管理部门的必要通道和联系纽带。为充分利用我部现有资源,为交通应急反应提供宽带传输通道,通信中心正在配合部科教司、公路司、规划司共同开展高速公路信息通信资源整合调研工作。通信中心在应急反应系统技术支持方面,有很强的经验和丰富的成果。
应急保障经验:每次大的灾害发生时,通信中心都首当其冲,扮演着交通应急救灾排头兵的角色。在2008雪灾救助中,通信中心部分人员陪部领导奔赴灾害现场提供应急保障工作;在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6小时内,通信中心急派多名人员赶赴救灾现场,在交通救助和道路保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项目实施内容、地点、期限
本项目实施计划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1、项目实施内容:对部省交通运输安全应急资源现状进行调研,搜集信息,集中汇总,并进行现状的分析和研究。 地点:北京本地,河北、河南等省 期限:2011年5月~9月 2、项目实施内容:分析建设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对技术规范的需求,编写《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研究》。 地点:北京 期限:2011年9月~2012年4月 3、项目实施内容:研究技术规范框架结构,具体内容组成,编写适用于各级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技术规范。 地点:北京 期限:2012年4月~11月
四、项目依托工程情况及其他必要支撑条件 本项目为软课题研究,无依托工程及其他必要支撑条件。
五、项目经费估算及资金筹措情况 本项目总预算经费120万元,拟申请全部由部拨款。其中,2011年预算50万元人民币,2012年预算70万元人民币。
项目经费估算表 单位:万元
经费来源预算 | 经费支出预算 | ||
科 目 | 预算数 | 科 目 | 预算数 |
来源预算合计 | 120 | 支出预算合计 | 120 |
一、拨款 ① | 120 | 一、人员费 | 35 |
二、贷款 | 其中:项目负责人 | 10 | |
三、地方配套 ② | 主要研究人员 | 25 | |
四、单位自筹(含工程配套) | 二、相关业务费 | 65 | |
五、其它来源 | 1、材料费 | 10 | |
2、燃料及动力费 | 5 | ||
3、试验费 ③ | 0 | ||
4、会议费 ④ | 25 | ||
5、差旅费 ⑤ | 25 | ||
三、设备费 | 10 | ||
1、购置费 | 10 | ||
2、试制费 | 0 | ||
四、管理费 ⑥ | 6 | ||
五、其他费用 | 4 |
注:① 拨款:指由国家或交通运输部的拨款; ② 地方配套:指地方交通主管部门或科技主管部门的配套拨款; ③ 试验费:指项目研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房屋、设备器材、公共设施等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④ 会议费:指组织召开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⑤ 差旅费:指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⑥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的费用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为5%)根据承担单位的性质分别核定。
六、项目预期目标及经济、社会效益 本项目预期目标是形成报告性研究成果:《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研究》,并编写适用于各级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技术规范。效益分析如下:
1
为交通应急信息化提供依据和指导 通过交通部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将实现交通领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规范化,为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避免交通应急系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盲点和误区。
2
加强各级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交通部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有利于促进各级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通过共享数据,解决了由数据矛盾引起的许多问题,可进行跨管辖区域的分析、决策及运作,有利于提高应急指挥人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降低各级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时的成本和风险 交通部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规范有利于降低全国交通部门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时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加速全国交通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同时避免各交通主管部门单一、简单的、重复的收集同一目标数据,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同时有利于部门综合应用的建立,加强决策的科学性,盘活已有的应用系统。
项目建议单位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行业或业务主管部门的推荐意见: (公 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注:部属或大型企业集团直接向部科技主管部门上报 其他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签署意见后上报
建筑资质代办咨询热线:13198516101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指挥建议书》
文章链接:http://www.scworui.com/37326.html
该作品系作者结合建筑标准规范、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通过投诉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